文房甑选
陈洪武:法为我用 化古开今——从“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看当前书法创作
时间:2023年04月16日 来源:四川书法家网 作者:admin 浏览数:4419

 

      书法临帖展是中国书协专业届展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展览,创设于2013年。当时书坛弥漫着浮躁之气,重技轻文,跟风现象严重,热衷于表面的形式拼接制作,缺乏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学习,中国书协增设“临帖展”的初衷就是引导广大书家和爱好者回归书法本体,深入研习传统。2017年“第二届临帖展”在评审机制上进行了改革,将投稿作品由单一的临帖改为“一临一创”两幅作品,既看作者的临古能力,又考察作者的创作水平,目的就是激活书家对传统的理解、融通和创化的才能,推动当代书法在传统中沉潜积淀,不断探索法为我用、化古开今的新路径,在历史与时代的维度中实现超越。

      “第三届临帖展”延续了第二届办展的宗旨与理念。从入展作品来看,与10年前相比,书坛创作的关注点已发生了从外向内的转变,崇尚经典的意识明显增强,由热衷形式制作转为注重临古涵养,追求守正出新。书家和爱好者对传统的挖掘吸纳更为自觉,尤其在笔墨技法的锤炼上颇见才情,一些中青年作者对碑帖技法的敏感度更高,再现能力也很强,笔下的表达更为精准细腻。相比过去展览的盲目追风,这届“临帖展”虽然也存在着诸如赵之谦篆书、黄庭坚草书、孙过庭《书谱》、苏、米行书等取法相对扎堆的现象,但总体上作者趋于理性,依循自己的审美趣好追摹,取法更加多元,不仅有对经典碑帖的取法,也有对偏冷碑帖的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向。近10年来,在中国书协“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倡导下,当代书坛在取法的路径、方法、深度、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相比前辈书家而言,当代中青年书家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时代,丰富的碑帖和高科技的运用让青年学子拥有古代书家无法想象的优越条件和开阔眼界,他们学习书法的路子比较纯正,都是从临习古代经典碑帖入手逐步深入的,一些人还经历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深造,具备了志在超越的潜质。他们是很有希望的一代,假以时日,未来可期。

      我们在肯定优长的同时,也应看到短板与不足。总观“第三届临帖展”的作品,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作者的创化能力不强,在还原古帖中拘泥形似,灵光闪烁的神采少。特别是“一临一创”中的“创”显得比较单薄拘谨,“形”上着力多,“神”上着意少,大部分作品还停留在“像”的层面,亦步亦趋地复制原帖的形质,尚未摆脱集古字的痕迹,缺乏创造性的个性表达。从整体气象格调上看,作品比较平,鲜有让人怦然心动的佳作。

      创化能力不强也是当前书法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使得很多展览乍一看功底都不错,但大部分作品因过于泥古而显得千篇一律,机械地重复古人,缺少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风格。如何汲古为新,以成我法,让艺术创新精神勃发出生命的跃动,是我们当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夯实传统根基是实现创化的关键。

      回望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其独到的个性语言虽然属于书家个人,但其个性语言的内核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而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积学所为。透过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书风,后人可以从中窥悉到王逸少、王子敬、永禅师、褚河南、李北海、颜鲁公、杨风子等大量的笔墨滋养。由此可见,书法创新的根必须扎在丰厚的传统土壤之中,根深才能叶茂。书法的创新有着自身的特点,不是无源之水,不能想怎么创就怎么创,必受制于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这种继承性和连续性规定着书法艺术走向未来的大方向。想要完全跳出传统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谈创新,犹如缘木求鱼,徒劳而无益。中青年书家是当代书坛的生力军,增强笔下的积累十分重要,要以“读千碑”的毅力锤炼技法,让手上的功夫更加过硬,在传统与创新间不断地打进去、再打出来、再打进去,循环往复,要在形与神、博与精、古与今的关系中反复涵泳生化,厚积薄发,百炼成钢,总而成之。

      二是以熔铸古今的胆识造就新我。

      法为我用、化古开今的创新精神是书法艺术代代传承发展的内生力量。时代变化了,传统书法也正发生着时代的嬗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风,古代如此,现代亦是如此。当前的书法创作总体偏重于技巧与复古,尽管笔墨精到,但就是觉得气格小、新变少,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感染力,有刻意弄巧安排之弊,尚未达到和合会通的境地。我们既要不断地在传统中吸纳,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世界里,磨掉创新的锐气,为法所困、为法所缚。古代出色的书家没有学古而不变法的,优秀的书法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书法的创新不是推倒前人重来,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取精用宏,陶冶新我。我们要有独开新境的勇气,从传统深处开掘升华,力求创造出与古人不同的风格,写出当代人的情感与个性。客观上说,在当前回归传统的崇古潮流影响下,创新意识受到了一定的压抑,网络时代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也干扰着书家的独立思考。建议中国书协在今后的展览等专业活动中可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书家勇于创化。

      三是始终将精神陶养放在首位。

      书家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技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和文化修养的陶蕴更为重要。书法艺术是书家心灵流泻出来的生命迹象,直指人心,书家的怀抱、人格、情操、学养等都会对审美境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杨守敬谓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当前,我们这代书家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首重精神陶养,与时代同频共振,努力以渊博的学识、超旷的胸襟、清正的品节、悲悯的情怀、独立的精神,构建起当代书家的精神主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自己的艺术生命观照时代的风起云涌,铸就宏阔浪漫、多元开放的审美气度,共同开创能够代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书风。唯其如此,方能肩负起当代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