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选
徐利明论临帖——四十年经验总结
时间:2021年08月05日 来源:四川书法家网 作者:admin 浏览数:5871

 

         编者:7月28日, 《书法导报》第二版刊发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利明先生撰写的《四十年临帖经验总结》一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学书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检验,总结出了一套实验性的临帖方法,包括感悟法、解析法、两者结合的通临法以及意临法。文章对临习书法方法进行了深入解析,对学书人具有启迪意义,现予转发。

       徐利明,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

        荣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中宣部确定的“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5);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紫金文化奖章”。

 

        读帖是对范本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临帖则是将通过读帖所获得的认识付诸笔下,锤炼功底。因此,读帖培养洞察力、理解力,临帖则培养表现力。读帖应讲究对内理的认识,临帖则应讲究对内理的活用,而不能斤斤计较对碑帖表面上的机械摹仿。虽然这是临帖,练基本功,但应注意在思想方法、理解能力上锻炼自己,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和变通能力——这对进一步锻炼和加强创作能力、发展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帖实践中,不善学者往往流于勤动笔而懒于思考,对着范本看一眼、写一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重复劳作,靠废纸数量的堆积练功夫。这样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书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检验,总结出一套实验性的临帖方法。这一套临帖方法包括感悟法、解析法、两者结合的通临法以及意临法。现分述如下。

        一、感悟法

    所谓“感悟”,即重在感觉,重在对所学碑帖的感性认识。一般来说,它对具体点画、结体以及布局、用墨等不作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该碑帖的形式表现特征和技法特点从大处着眼,旨在感受和领悟该碑帖的总体艺术情调、气息、取势以及表现技法的总体特征等。临写时即将这种感悟付诸实践,加以体验。这种临帖法是抓大体的,如能表现出读帖所感受到的那种“味道”,即是成功的。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悟法,即在具有丰富的师古经验和较强的创作能力以后,除了运用上述抓总体、抓大势的感悟方法之外,还可为充实和加强自身书法风格的某些构建因素,而有明确取舍地进行感悟性读帖。

        或意在感悟其书之气息;或追求其用笔上的某种趣味;或对其结体态势及某种独特的结构方法加以体验;或对其墨色变化的妙趣作一番揣摩等,心领神会后便动笔追效一番,将自己的感悟通过实践加以体验,并将这种所得化合到此后的创作中去,以生发和充实自己的书法意趣。

        二、解析法

       这是与解析式读帖相应的比较具体而实在的临帖方法。传统的“九宫格”或“米字格”对初学者的基础练习尤见实效,比较便利。因为它可看清一个字的偏旁各部分在这格内所据的位置,从而确认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结体的重心位置、疏密聚散以及点画的向心或离心走势等。“九宫格”的正中一格与“米字格”的正中焦点,正可测量一个字的重心所在。字的重心有略偏于其上者,有正适其中者,有略偏于其下者,还有略于左或略偏于右的不同表现,通过辅助格都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两种辅助格亦可分析点画的倾侧角度,线条运动的走势特征及其幅度等。我不反对初学者使用辅助格,但我提倡有一定基础的学书者更应重视锻炼自的目测能力。目测的方法虽不用辅助格,却是基于辅助的原理来进行分析的。对字的各部分形态的比较,位置测以及点画态势,走向的分析,头脑中有个无形的辅助格在。通过这样的锻炼,在具备了较强的单字解析能力以后,将此基本原理扩展运用于对大小参差的行、草书甚或连绵的大草进行分组、分段的多字一体的解析也比较容易入手。在做解析式临帖时,我们不必整篇、整段、整行地去临,在作点画或偏旁解析时,甚至不必临完整的字。以解析法临帖,具有“以点带面”的特征。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抓住“点”进行认真、细致而深入的解剖、分析,找出规律性,掌握其形式表现技法上的要点,扩而大之?指导对范帖上同类构成或点画形态的临摹。如在结体方面,有独体构成、上下或左右构成、上中下或左中右构成等,在这种种构成类型中,又各有多种不同表现。我们可从中加以分类研究,在每种类型中找出几个代表性的字例,加以重点的剖析与临写,力求得其法,明其理,而扩展用之于全帖的临写。我们在进行这种对“点”的剖析和临写时,临得不得法,可再三临写,也可在先写的字迹上反复进行改写。由于这是“点”进行剖析、追摹的过程不必要求习作具有整洁的总体效果。运用这一临帖方法时,尤其应注意的是不要陷入对某种偶然出现的点画形态或构成作表面的机械、死板的摹仿,要学会寻找规律性,掌握其表象深处所包含的内理。这“内理”的核心,即是该范帖的形式表现技法所依据的笔势特征与贯气原理。我们通过解析性的临写,要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但得其法,更知其法中之理,从而养成变通能力。

        三、通临法

       这是形与神、技法与意趣全面把握的临帖方法。这种临法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对范帖情境、气息的感悟和对其形式表现技法的胸有成竹的基础之上。学书者如有了前两种实践,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进行这样的临写,就能很快地达到要求。而在通临中如又发现和遇到某些未能把握的难点,还可再拣出作重点的剖析与临写,为下一次的通临扫除障碍。

        四、意临法

        此法尤其为进入开拓性创作层书家所常用。以这一方法临帖,可有意识地参入临帖者的兴趣发挥,可表现出一定的偏向性。其主要特征是:不斤斤计较具体某个字的结体,点画的相像程度,而重在灵活运用其总体规律,即兴临写。此时可对范本作一定程度的取舍,对自己特别感兴趣、有心得的成分进行强化、发挥,而对某些与自己兴致不尽合拍的成分作一定程度的减弱、舍弃或改。所以,意临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必须指出的是,意临并非完全无视范帖,其“意”在临有所取,是较高层次的师古手。如一味照自己的习惯写法将范帖文字抄写一番,书法上无所取法,就失去了“临”的意义。严格说,这不是临帖,而是以此帖文字为素材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而对帖随便写,临不像则美其名曰“意帖”就更不可取了。

       学书者如能依上述四种临帖法并合理、适时将几种方法交叉进行,使之相互作用,就可达到既扎实地把握范本书法的形式表现技法及其意趣风格特色,又能将古法化为己有,尽快地适应模拟性创作、开拓自己的创作路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模拟性创作”,其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碑帖或某一书家的形式、风格为模拟对象进行创作,其文字内容虽与模拟对象不同,但其表现技巧、创作效果尽力再现某一碑帖的意趣和形式美特征为旨归。创作者的艺术表现意识不是“为我”,而是“从他”;不是抒发自我个性、志趣,而是追摹,它虽是低层次的创作,但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模拟性创作是对临习所得的检验,也是进一步的发挥。尽管是模拟性的,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新的文字内容,在特定的笔势、笔法、结体、章法甚至还有墨法的制约下,进行新的组合和发挥。它充分体现着学书者对范本艺术情趣、形式法则和技巧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掌握的程度。临帖与读帖、模拟创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临帖前需要读帖以熟悉范本,临帖后需要读帖,以检验所得。临帖到一定程度,就应穿插模拟性创作。“临”是为了“创”。模拟性创作可检验对范本理解的程度和掌握的程度,并提高活用、变通的能力。

        学书者在从临帖向模拟性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临帖能临得很好了,却难以将临帖所学用到创作中去。这说明临帖能写得好,毕竟是依范本仿写,模拟性创作虽是模拟,但毕竟是创作,不是机械性的照搬,而是变通性的活用,如果感到临帖所学用不上,或不顺手,正说明并未真正理解和把握,也可能是实际上并未通。此时,就可以带着在创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的放矢地再度临帖,有所悟,有所得后再进行模拟性创作。如此再三,就能将临帖与模拟性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促互进,两方面的能力与水平都能得到迅速提高。(转自《书法导报》)